中医书籍大全

首页 > 药材科普 正文
【土大黄】的功效和作用说明

时间:2023-03-15 09:48:47

土大黄

药材名称

土大黄

拼音名称

tudahuang

别名

吐血草、箭头草(汪连仕《采药书》),救命王(《慈航活人书》),金不换(《纲目拾遗》),红筋大黄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野蒿荬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,广角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铁蒲扇、大晕药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包金莲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,血当归、癣药、土三七、萝卜奇、止血草(《湖南药物志》),化血莲(《江西草药》)。

科属

为蓼科植物土大黄的根。

产地

产于江苏、江西、湖南等地。

性味

性味归经

辛、苦,凉。归肺、脾、大肠经。

功效主治

清热解毒,止血,祛瘀,通便,杀虫。用于肺脓疡,肺结核咯血,衄血,流行性乙型脑炎,急、慢性肝炎,便秘;外用治跌打损伤,烧烫伤,痈疖肿毒,流行性腮腺炎,疥疮,湿疹,皮炎。

中成药

共有 14 种中成药使用土大黄: 止血片 鳖甲消痔胶囊 疗痔胶囊 痔痛安搽剂 清火养元胶囊 肤痔清软膏 清火养元片 益肝解毒茶 止血胶囊 黄萱益肝散等。

附方


1、治痨伤吐血:金不换鲜根连叶七钱至一两,百合三钱,冰糖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
2、治咳嗽吐血,跌打受伤吐血:金不换五至七钱,和精猪肉切细,做成肉饼,隔水蒸熟食之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
3、治肺痈:金不换草根一两,捣汁酒煎服三次,(《百草镜》)
4、治腮腺炎:鲜土大黄根、鲜天葵根各适量,酒糟少许,捣烂外敷。(《江西草药》)
5、治皮炎,湿疹:土大黄适量,煎水洗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6、治癣癞:土大黄根以石灰水浸二小时,用醋磨搽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7、治肿毒初起:金不换草,根叶不拘,五钱。捣碎,陈酒煎服。(《百草镜》)
8、治脚肿烂及小儿清水疮:土大黄根捣烂敷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9、治大便秘结:土大黄根一至五钱,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10、治汤火伤:土大黄根适量,研末。麻油调敷伤处。(《江西草药》)

用法用量


内服:煎汤,10~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磨汁涂。

采收加工


9~10月采挖其根,除去泥土及杂质,洗净切片,晾干或鲜用。

现代研究


1、化学成份:土大黄根及根茎含结合及游离的大黄素、大黄素甲醚、大黄酚衍生物其总量为1.14%,其中结合型0.87%,游离型0.27%,还含有酸模素及大量鞣质。根中还含6-O-丙二酰基-β-甲基-D-吡喃葡萄糖甙及阿斯考巴拉酸。
2、药理作用:煎剂可使小鼠凝血时间显着缩短(毛细管法),应用肝素使凝血时间延长后,再用煎剂仍可使其缩短。小鼠静脉注射依文氏蓝,再于局部皮下注射组织胺,则于注射组织胺之局部不久出现蓝晕,如预先腹腔注射煎剂则可阻断或推迟蓝晕的发生,说明它能使毛细血管收缩,通透性降低。蟾蜍全身血管灌流试验,表明它可使血营收缩。

原形态


多年生草本,高1米左右。根肥厚而大,黄色。茎直立,紫绿色。基生叶具长柄;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15~25厘米,宽6~16厘米,先端钝,基部圆形或心形,全缘,背面有明显的疣状凸起,茎生叶卵状披针形,互生,茎上部叶渐小,变为苞叶,叶脉红色;托叶膜质。夏季开淡绿色小花,由叶腋抽出花轴,轮生多数小花,排列成大形圆锥花序。花被6片,雄蕊6,雌蕊子房1室,顶端有3花柱,柱头毛状。瘦果卵形,有3棱,茶褐色。

生境分布


生于山脚、路边、田野;亦有栽培。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及广东等省。

性状


1、性状鉴别:根茎粗短,直径约3cm,有少数分枝,顶端有茎基与叶基残余呈棕色鳞片状及须毛纤维状,有的具侧芽及须状根,并有少数横纹。根粗长圆锥形,长约17cm,直径达1.8cm,表面棕色至棕褐色,上段具横纹,其下具多数纵皱纹,散有横长皮孔样疤痕及点状须根痕。质硬,断面黄色,可见棕色形成层环及放射状纹理。气微,味稍苦。
2、显微鉴别:根横切面:木栓层薄。皮层为薄壁组织,有的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,直径50-60μm。韧皮部细胞压缩。形成层环明显。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,呈径向排列。无髓。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,类梭形、类球形,长径5-32μm。根茎中央有髓部。

土大黄图片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zhishi20.com/yaocai/42337.html